过去一年,我见证了太多团队用AI生成“差不多能看”的视觉方案,却在商业落地的深水区集体搁浅。甲方要的不是算法随机产出的“可能性”,而是精准匹配品牌DNA的视觉符号——这恰恰是当前AI的真空地带。
1、创意与标准的博弈:
当需求文档里写满Pantone色号、字体间距、构图动线时,AI生成的200个版本可能抵不过人类设计师的一次精准拆解。算法擅长制造惊喜,商业却需要可复制的确定性。
2、定制化悖论:
甲方期待的“高度自由”背后,往往藏着严苛的隐性标准:既要跳出套路,又要符合行业潜规则;既要有记忆点,又不能挑战用户认知惯性——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,AI暂时还读不懂潜台词。
3、破局思考:
或许真正的未来不是“AI替代人类”,而是构建新的协作范式:让算法成为洞察需求的探测器(70%用户偏好分析+30%风格推演),人类则专注做决策校准器,把“能用”进化成“能用且好用”。做到高度可定制化,和精准表达。。
也欢迎同行们交流合作,我们在做的【AI+设计师双引擎工作流】已跑通化妆品/快消行业案例,或许能给大家一些新思路。
如无特别说明,本站内容均为原创,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后方可合法转载!